作為一個從Fitbit、Pebble一路用到moto 360、Apple watch Ultra的可穿戴設備「老油條」,我用過的幾乎每一款智能手表,多多少少都有一些電池續航方面的遺憾。當然了,也有些手表利用大電池實現了以「周」為單位的續航,但相對簡單的功能和大電池帶來的額外重量,確實對一款定位運動的智能手表帶來了一些不便。
不過小米前段時間通過的一項關于智能手表的充電技術專利,似乎就讓我們看到了改善可穿戴設備續航問題的曙光。
需要事先說明的是,小米這兩項專利都屬于實用新型專利而不是發明專利,這意味著這兩款專利距離實際產品還有著很長一段距離,但從理念上看,小米這兩項專利可能是智能手表「誕生以來最重要的改變」——它把可拆卸電池概念帶到了可穿戴設備上。
具體來說,小米這項專利是一種可以安裝在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設備上的充電器,兩者通過磁力吸附的方式固定,并通過觸點或無線充電的形式為手表充電。作為參考,這兩種充電設備在使用上和Apple推出的MagSafe Battery Pack磁吸充電寶或Smart Battery Case智能充電殼差不多。
不過從專利圖上看,小米這一套手表充電方案還有不少可以改進的地方,比如無線充電方案的充電器會擋住至少一半的屏幕顯示面積,此外無線充電器的方案也會從一定程度上遮蓋手表背面的生物傳感器。相比之下,采用觸點的充電方案可以繞開手表背后的傳感器模組,同時也能提供相對較高的充電功率,從技術上更符合我們對智能手表的使用習慣。
那么問題來了,既然我們可以給智能手表安排「充電寶」,那為什么有沒有這么一種可能,我們把這個可拆卸的充電寶,集成到手表里面呢?或者說,我們為什么不讓智能手表回歸到可拆卸電池的時代呢?
“無線充電寶”比可拆卸電池強在哪里?
從產品的角度看,智能手表采用可拆卸電池確實能解決一部分續航和充電的問題。就像電車補能時一樣,再快的充電技術也比不過全自動的換電技術一樣。智能手表作為可穿戴設備,跟手機有本質上的不同:手機如果邊充電邊使用,充其量也就發熱嚴重一些、充電速度慢一些而已。
而智能手表「充電與否」完全是兩種不同的使用場景:不充電時你可以帶著智能手表參加鐵人三項,手表不僅可以記錄運動數據,同時還可以在手腕上提醒微信消息。但在充電時,智能手表有且只有一個用處——鬧鐘。
10-23????來源:未知
01-22????來源:未知
03-03????來源:未知
03-10????來源:未知
05-13????來源:未知
05-27????來源:網絡整理
05-29????來源:網絡整理
06-02????來源:未知
06-04????來源:網絡整理
06-05????來源:網絡整理